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友善列印 張貼至「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張貼至「Plurk」【另開新視窗】   張貼至「Twitter」【另開新視窗】 字級:

文化櫥窗

古典漢文教育的薪傳者-鄭家珍與鄭卻資料展
發布日期: 
104-07-01
類 別: 
文化櫥窗
詳細內容: 
展出日期:2015/7/1~2015/9/30
 
鄭家珍(1868~1928)  
 
鄭家珍,譜名彥奇,字伯璵,號雪汀;竹塹城外東勢莊(今新竹市東勢街一帶)人。雖然出身農家,但勤敏向學,20歲入陳錫茲門下,塾中二十多人,資質最優,備受肯定,並視為治國之人材。光緒14年(1888),考入新竹縣學,隔年歲考,遞補為廩生;光緒20年(1894)取中甲午科舉人。1895年乙未割臺後,先生舉家內渡,返回故里泉州南安,並於宗祠內開設學館,教授鄉里子弟。光緒33年(1907),保送專科,錄取福建省算術第一名,並進京參加會考,以會考二等籤分閩浙贛三省鹽大使,但卻因時局動盪而無法履任。光緒34年(1908)任職豐州學堂正教習,民國6年(1917)擔任南安縣勸學所長。
 
大正2年(1913)、3年(1914),先生由於精通堪輿之術,兩度受北門鄭擎甫之邀來臺,為父親鄭如蘭勘看墳地風水並「題主」。大正8年(1919)春,鄭擎甫再次禮聘先生來臺擔任塾師,隔年2月因思念親人而辭職,返歸南安。不久後,大陸南方動亂不已,加以新竹人士之懇請,於是同年4月再次攜眷蒞臺;此後分別開設書房於北門外鄭秋涵、水田吳厝、北門進士第鄭邦焯等處。大正14年(1925)下半年起,寓居於水田紫霞堂「寄齋」授課教學,直到昭和3年(1928)初返回泉州南安後,不幸因病過世為止。其間,寓居新竹前後將近九年。
 
先生對於各項學問多有研究,除了傳統漢學外,天文、地理、星相、命卜也均有鑽研,而且亦精於西學格致諸書,可說是通曉新學的舊文人。先生一生作育桃李無數,考上秀才後至乙未年間曾設私塾於竹塹東勢莊,有黃世元、王石鵬等出其門下;而日治時期,在臺開設書房期間,則有曾秋濤、吳景祺、許炯軒、邱再傳、鄭邦圻、鄭邦熙、魏經魁、鄭蘂珠等,入塾受業。此外,先生亦喜好詩文寫作,不僅在光緒甲午年(1894)間參與「竹梅吟社」重興盛事,日治時期更加入「竹社」,活躍於當時北臺灣詩壇。大正11年(1922),集合門弟子創設「耕心吟社」,指導漢詩寫作;同時也對新竹本地青年組成的「青蓮吟社」、「大同吟社」,多所獎掖提攜,對於新竹地區的漢詩、漢學傳承有不可抹滅的貢獻。
 
   鄭家珍作品,現有《雪蕉山館詩集》傳世,主要收錄光緒33年(1907)後在閩、臺兩地間的詩文創作,其中寓竹期間作品尤多。此外,仍有不少未收詩文散見於日治時期報章雜誌,有待輯佚。另,王國璠言有《倚劍樓詩文存》一書,可惜未見傳本;同時更評論他的詩作說:「器局恢弘,旨深詞正,有立馬吳山,看花洛苑之慨。兼有哀屈弔賈之聲,卻無無病呻吟之痛,宜可傳也。」
 
    先生後代,共有四男四女,長子榮俊,字漢德,豐州學堂畢業;其次為榮水、榮璇、榮璣。而三女榮慰,聰慧過人,十歲即能詩,曾隨先生來臺居留。
 
鄭却(1910﹏1997)
 
   鄭却女史,道號蘂珠,號鏗鏘,又號堅鏘、恬澹子。二十張犁林闊嘴、洪氏銀三女,出生後第二年過繼水田鄭程材貢生之後人鄭江泉(蟳)為養女。大正6年(1917)就讀新竹第二公學校,課餘先後追隨鄭彥舍、鄭家珍、李錫如等學習漢文。大正12年(1923)公學校畢業後,聽從鄭家珍舉人建議,放棄報考高等科,而隨其專研漢學、天文、曆算。大正14年(1925),鄭舉人寄居紫霞堂,並於其間設塾課徒,此後女史便得以晨夕問候,建立深厚之師徒情誼。鄭家珍舉人過世後,昭和4年(1929)女史承其衣缽於水田「同利」鄭家講學,教授四書、五經、尺牘、詩文等。昭和14年(1939)承接養母鄭葉瑞蓮創設之紫霞堂(先天派齋教),擔任住持。民國47年1月(1958),紫霞堂自水田街三號遷至寶山路,現由鄭埱精女史繼承管理。
 
    鄭却女史自幼聰慧敏捷,秉性沈靜,對於漢文音韻及天文曆算,頗有所得;曾參加鄭家珍舉人在竹時所設之耕心吟社,亦經常參與外地詩社活動及全島聯吟,與澎湖蔡旨禪來往密切,同屬齋門中之女詩人。戰後,曾膺新竹縣詩經研究會之聘講授詩學,民國59年(1970)更於紫霞堂承辦北部七縣市詩人聯吟大會。其詩作用詞遣句相當洗鍊,有大家之風,弔詞、聯文亦其所擅,遺稿未刊行,今存紫霞堂。

 
相關附件:
 生平事略
 鄭卻-家庭背景
 鄭卻-師徒情緣
 鄭卻-紫霞堂歲月
 鄭家珍-家庭遷徙
 鄭家珍-天文歷算
 鄭家珍-詩社活動
 鄭家珍-書房教育
相關圖片:
瀏覽人次:1212 人    更新日期:107-10-25
災害警示資訊區
災害警示

災害警示資訊

災害警示資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