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友善列印 張貼至「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張貼至「Plurk」【另開新視窗】   張貼至「Twitter」【另開新視窗】 字級:

社區深度之旅

朝山‧濕地‧生態旅
發布日期: 
107-09-12
類 別: 
100
詳細內容: 
~朝山社區~
朝山社區依山傍海,開發於嘉慶年間,早期居民以從事農、漁等相關產業,境內有全台僅存建於(1928年)以檜木入母式建造的火車站、道光5年(1825年)天后宮媽祖廟、非常典雅的木造仿唐風建築(歇山式)—善堂,東邊丘陵上有坐落於蜿蜒優雅陵線上的香山牧場,縱貫鐵路旁半山腰上的母聖宮,為香山地區最明顯的地標。西邊有北台灣最大潮間帶濕地—香山濕地。
日治時期,新竹市港口有二:一為竹塹港,又稱舊港;另一則為香山澳,即現今之朝山里。香山澳現海岸線外移,目前退潮時海面遠在數公里外,完全不復當年景象。僅於沿海舊街道曾為商行林立之處,以及街東的天后宮與街西的四府王爺廟(靈興宮),尚保留些微舊港口的韻味。
香山澳因為歷史與地理的因素,讓香山(下寮)天后宮成為竹塹地區的信仰中心,當時的慶典遶境活動發展到竹塹城區,也與新竹北門鄭家有這密切的關聯。但後因為日治時期的政策面臨廢港的命運,之後在1902年陳雲如的建議下開啟養蚵產業新生命。
朝山地區的牡蠣養殖曾有一段相當輝煌的時期,但民國七0年代因環境污染嚴重,對養蚵產業造成致命的打擊,今日已不復見家家戶戶於門前剝蚵殼的景象,只有少數蚵農仍養殖自家食用。
近2年來,為讓社區居民認識社區擁有的寶貴文化生態資產,也將豐富的人文生態景觀,以及環境保育的理念推展出去,本局協助社區辦理人文及香山濕地生態的導覽活動,使發展成為一個永續的社區觀光產業。招募社區居民辦理培訓課程,包含朝山社區簡介、人文巡禮、香山濕地生態介紹、溼地踏查、解說技巧及實地演練等課程。
 
~香山濕地~
香山濕地,夏季乾旱炎熱,海水鹽分高,冬季風大飛沙走石,日月無光,這麼嚴苛的環境,能在此地生存的生物,個個都練就了一身適應的本領,至香山濕地就是來觀賞這驚奇的萬物生命。
香山濕地是大甲溪以北最大的潮間帶溼地,因地形斜度小,大退潮時,其潮間帶寬度有二公里左右,加上地處凹地,水流慢,懸浮粒子,有機質削碿,容易沉積,成為蟹類最佳覓食地,因此孕育出六科33種螃蟹,其中斯氏沙蟹、萬歲大眼蟹、清白招潮蟹、和尚蟹等其族群數量,更是世所罕見,「數大便是美」在此處很容易可感受其涵義。
香山溼地的蝦類 ,有斑節蝦、長鬚白蝦、沙蝦、五鬚蝦、槍蝦、蝦猴,其中斑節蝦、長鬚白蝦、沙蝦,屬大型,可食性蝦類,但在香山溼地,這些大型蝦類均是季節性蝦類,也就是說,在特定的季節才會出現在此地。
每年端午節前後是它們產卵期,在此時期它們會成群結隊的由外海來到此地產卵。因為此地水流慢,水溫高,潮溝多有豐富的浮游生物及單細胞藻類可供幼蝦食用,所以每年它們都會固定的季節回來產卵。
這種與季節地形有約的特性,很容易被當地漁民掌握,下網捉取,所以每年的產卵季節,這些蝦兵蝦將都將經歷漁夫撒網抓取的浩劫,逃過此劫的才有產卵繁衍下一代的機會,產卵後,每年春末,岸邊都可看到細細一絲絲的幼蝦沿著堤防邊浮游,但因為受到環境污染,近來這些蝦的數量已愈來愈少了。
香山溼地的貝類種類也特別多,最常見的貝類有:文蛤、赤嘴、花蛤、白蛤、竹蟶、公代、西施舌、菜蛤等。受到地質由砂改為泥灘地的影響,公代數量有愈來愈多的趨勢,每年9月是公代出現最多的貝類,踩在沙灘上,就會看到公代噴水上來,遠望猶如海底噴泉般美麗呢!但與蝦類面臨同樣的命運,因為受到環境污染,貝類種類和數量大約減少了20%。至於螺類方面,常見的有燒酒螺、蜑螺、笠螺、玉螺、黃嘴螺、蚵岩螺、寶螺等。
 
~朝山古官道~
古官道清代官宦、衙役、兵士往來巡視的道路,也是香山港貨物南來北往運輸的主要通道,貨物聚散地與貿易中心,往北由下寮、經頂寮、草螺、香山塘、飯店、牛埔到西門(挹爽門)進竹塹城。往南經汫水港渡、海山罟庄、尾漿寮、灰窯、鹽水港渡進入苗栗老衢崎。
特色:朝山古官道因臨近港口,沿途寺廟所奉祀的主神都具有『守護神』、『水神』、『海難』的香官意函,如土地公廟-『頂寮福德宮、香山福靈宮』,媽祖廟-『香山天后宮』,王爺廟-『香山靈興宮、』,海難陰廟-『萬善同歸、三義宮、百姓公、有應公』,形成香山港口特殊寺廟群景觀,而有較多的陰廟,顯示移民開墾初期【六死三留一回頭】的血淚心酸史。
 
~香山靈興宮~
本宮是光緒四年(1878年)來自福建泉州府的王爺船,經居民迎請上岸,暫時奉祀於 香山天后宮。建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為四府王爺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晉江現迎回 蕭府王爺安座正殿上位。民國24年新竹州大地震所震毀,於35年重建,36年落成, 民國75年再渡重建,81年舉行落成慶典,建宮至今有130餘年歷史,是本地居民的信仰中心之一。
 
~香山火車站~
 
台灣鐵路早在清朝台灣總督劉銘傳 先生所興建,從基隆到新竹間(雞籠→竹塹城),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日本,日本人擴建鐵路於明治35年(1902)開設臨時車站正式營運,稱為「香山停車場」、「香山車庫」或「香山驛站」,是一座土埆壁(泥土)塊加上茅草頂的簡易車站。 以下小詩可道盡「香山火車站」的建築歷史與特色。建於一九二八年,外觀雖然不起眼,歷史卻是蠻久遠入母屋造式建築。木料來自阿里山,百年檜木所構建,模樣古典又樸素一字形的格局寬,屋頂左右兩山牆,為了強調入口感,特地加上大玄關如今台灣鐵路邊木造車站不多見珍視建築好資產,祖訓常留在心坎。
 
民國91年新竹市文化局登錄為:【古蹟建築】。
 
~香山天后宮~
建宮年代有二種說法:根據社區耆老代代轉述,香山天后宮建於明永曆15年(1661)、乾隆年(1770)重修、道光五年(1825)重建、光緒二年(1876)重修。另有學者指出是道光五年(1825)興建、光緒二年(1876)重修。是大香山五十三庄居民的信仰中心。建築特色為石頭牆、土埆壁,鋪紅色六角地磚,曾被列入二及古蹟,只因六十八年不繕的重修,而被取消古蹟資格,相當的可惜。在日據時期,天后宮媽祖神像及文物被日本人所燒毀,目前尚留有古匾【靈昭海國】一坊,是光緒二年(1876)香山港竹塹郊商「金長和」所敬獻。古石雕香爐年代不詳,古銅鐘亦被日本人沒收消毀,聽老一輩耆老說;古銅鐘又大又重、聲音輕脆宏亮,好可惜已經永遠消失了。時代的變遷,如今吾人應深思,如何保存及活化僅有的歷史文物,讓最具歷史的古廟淵遠流長。
 
~奇特蚵殼灣~
香山濕地早期最有名的是「蚵田」,所生產的牡蠣又大又肥,行銷台灣北部區域深受消費者喜愛,近年來深受環境汙染影響,聲望已經跌到谷底。在生產過程所遺下廢蚵殼,數量極為可觀,全堆積在集中場等等場商清運,颱風來襲時被打入海中,經日積月累而形成「奇特蚵殼灣」,也臨近紅樹林生態區,成為鳥類休息的地方,我們稱為:「香山濕地的鳥地方」。蚵殼灣隨著季節變化,有不同的過境鳥及遛鳥在此休息,尤其是滿潮時有數以千計的鳥兒,在此休息等待下一次退潮覓食,如果你靠近去,數千隻鳥兒同時飛起,聲勢驚人且壯觀,是賞鳥人的天堂。
瀏覽人次:3139 人    更新日期:107-10-19
災害警示資訊區
災害警示圖示
災害警示

災害警示資訊

災害警示資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