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友善列印 張貼至「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張貼至「Plurk」【另開新視窗】   張貼至「Twitter」【另開新視窗】 字級:

社區深度之旅

竹蓮 古城景緻之旅
發布日期: 
107-09-12
類 別: 
104
詳細內容: 
  ~社區特色~
竹蓮社區所涵蓋的範圍即為今行政區域上的竹蓮里,與鄰近的寺前社區(寺前里)、南大社區(南大里)、頂竹社區(頂竹里)、下竹社區(下竹里)自清代開始即互動密切,並以竹蓮寺為中心,成為一個共同的生活圈。生活圈內因著豐富的宗教文化以及族群互動歷史,發展出特別的集市規模以及許多特色產業。因為此區域鄰近新竹火車站,所以也很適合外地民眾前來參訪,以此作為了解新竹地區過去數百年發展歷史的入門磚。
~社區風味餐~
竹蓮寺周邊地區因有著竹蓮寺等傳統寺廟,每逢神明慶典或是秋收後的「謝平安」活動,居民常會擺設流水席宴客,以與賓客一起分享萬事順遂的喜悅。在這次的深度文化之旅中,竹蓮社區將延請在地出身的宴席大廚,搭配當地老店的食材來重現流水席的菜色,並讓吃者能夠體會到社區居民在赴宴時所懷著的感恩之情。
~景點簡介~
1.巡司埔與黑金町
今竹蓮里、寺前里、南大里、頂竹里、下竹里一帶區域過去在清代時因位於竹塹城南門外,族群組成較為複雜,除了閩南人及客家人,另外還有不定期襲擾的平埔族人,彼此間衝突不斷。有鑒於此,雍正9年(西元1731年)時便設置巡檢司維護治安,該區域因此獲稱「巡司埔」。巡司埔地區在日治時期又同屬黑金町,命名來源有二:其一是說該區域因位處新竹火車站後方,早期的蒸氣燃煤火車頭因升火不易,所以就算停在車庫內待命還是會繼續燒煤,鄰近許多房屋因此被煤煙燻黑,在陽光下還會閃閃發亮,即為「黑金」。另一說法則是認為來自日語「鉄」的訓讀「くろがね」,與「黑金」同音,鉄即是指鐵路。
2.竹蓮寺(觀音亭)
竹蓮寺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康熙末年。當時有農民在樹下發現一尊觀音神像,便在竹塹城南門外建小庵奉祀,據聞非常靈驗;到了乾隆46年(西元1781年),由新竹墾首王世傑捐地建廟。由於當時南門外的護城河畔有大片竹林,便定名為「竹蓮寺」。因主祀觀音,故又獲當地居民稱呼為「觀音亭」。竹蓮寺發展至今,已成為新竹市三大廟之一,更是新竹地區五十三庄閩客共同的信仰。竹蓮寺廟內另祀有七娘媽(織女),是當地民眾心目中的兒童守護神,每年七夕「七娘媽節」時都會有許多人帶子女來參加成年禮,又稱「做十六歲」。
3.南壇大眾廟
清代時期竹塹城東南方發生過許多械鬥事件,亦設有許多義塚,位處其中心點的巡司埔地區便興建一座大眾廟來為祭祀這些無主孤魂,因位處南方,便稱為南壇大眾廟。乾隆51年(西元1787年)漳州人林爽文起兵抗清,攻至竹塹地區時遭到當地的客家人及泉州人反抗,死傷無數。其中泉籍戰死者便是入祀南壇大眾廟,客籍則集中至枋寮接受祭拜,也就是今日的新埔褒忠亭。另外在日治初期時,因東壇大眾廟遭到廢除,信徒便將東壇大眾爺移至南壇大眾廟一起祭拜,形成一間大眾廟存在兩尊大眾爺的特殊景象。
4.竹蓮市場
竹蓮寺周邊地區因居民日漸增多,再加上香客絡繹不絕,便漸漸吸引攤販至南壇大眾廟一帶擺攤。之後因攤販過多,且為交通及環境帶來重大影響,便於民國75年開始興建竹蓮市場,並於民國88年完工。竹蓮市場是全國第一座同時擁有冷氣及電扶梯的傳統市場,不只讓新竹市民引以為傲,還吸引了許多外縣市民眾組團觀摩。除了竹蓮市場內部的現代化,其外的頂竹圍公園亦存在著另一種特殊現象,即有許多竹北、竹東和寶山的客家人會挑著菜擔前來兜售。這種由大量客家人所組成的攤販聚落並不見於新竹市其它市場,其規模甚至還大過某些處於閩客交界處的客家庄市場。究其原因,可能與清代巡司埔地區的族群關係有關。因當時該處的族群組成複雜,無法由單一族群獨佔市場,客家人便習慣至此經商,並沿襲至此。
5.竹蓮寺周邊傳統店舖
由於竹蓮寺的香火鼎盛,其周邊也跟著發展出許多店家,且多是與祭祀相關的產業。其中因為每逢嬰兒滿月或七夕「七娘媽節」時,當地信眾都會準備油飯、香粉等前來祈求七娘媽保佑,所以發展出了油飯及香粉產業,豐谷油飯及丸竹化妝品即為其中的代表。另外,由於人潮聚集,所以在早年銷售通路還不發達的時候,許多地方電台的成藥廣告都會指名橘井藥房作為經銷處,「觀音亭,磅空(隧道)口,橘井藥房」這句口號更是許多新竹市民的共同回憶。在丸竹化妝品的對面是源珍食品加工廠,其所生產的醬油是許多新竹人懷念的味道,甚至還獲選為第五屆新竹市十大伴手禮暨非吃不可美食小吃。
瀏覽人次:4511 人    更新日期:107-10-04
災害警示資訊區
災害警示

災害警示資訊

災害警示資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