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日期:2017/1/3~2017/3/30
前言
金山面地區係紅土台地、地勢高亢貧瘠,缺乏水利設施,而農民的田地大部份是看天田,因此大量開鑿池塘蓄水灌溉,種植水稻,形成特殊的埤塘文化。原先種植茶、甘蔗、蕃薯、玉米等耐旱作物,直至水塘開鑿之後,才改種水稻。早期金山面茶葉種植面積廣闊,茶葉產業最風光時期有羅賴家、徐家 、陳家等大家族經營的製茶工廠,因而形成下茶寮、徐屋與上茶寮等客家聚落,其中羅賴家與陳家係姻親關係,成為金山面最具聲望的製茶家族。
一、羅賴明早期經營的事業屢敗屢戰
羅賴明家族祖籍為廣東省潮州府嘉應州大埔縣大埔鄉大埔村。十三世賴羅玉申公25歲時,攜子賴羅遣坤公於清雍正十年(1732)來臺至竹塹堡北廂新社莊﹙現今之竹北市新社、新國里﹚開基立業。
十八世賴羅榮茂公之長子羅賴明(1865年生,原是賴羅明,因日本時代戶籍登記誤謬,被更名為羅賴明),童年時受雇大戶人家負責盡職,成年克勤克儉,營謀各項事業,曾承租竹東鎮麻園肚水田3甲耕作,製造紅、白麴,日治明治三十年(1897)颱風來襲,田地、房屋與麴窯均被洪水沖失。爾後遷至新竹市金山面居住,栽種優良茶──青心大冇種,經營手工製茶;同時在埔頂及雙溪建設糖廍二座,後因日人覬覦製糖業,打壓本地產業,兩座糖廍俱為南日本製糖株式會社併沒。大正六年(1917)又在新竹縣橫山鄉豐田村粳灶壢設立糖廍,因地理位置關係,雨量豐沛、日照少,土壤不易種植甘蔗,收穫的甘蔗有水無糖(甜),遭致失敗。
二、羅賴明家族經營茶園與金山面茶葉工廠歷程
明治三十九年(1906) 羅賴明向台北「成昌株式會社」李姓地主承租位於金山面茶寮頂之55公頃荒蕪雜林地,租期為40年,家族成員辛苦開墾,數年後把荒地變為茶園 。大正十二年(1923)重回金山面,在興木與興財兩兄弟協助下,於新竹市龍山里埔頂169號設立發動機製茶工場(1942年改建,1980年被科學園區徵收)。隨後專心管理茶園改良工作,當時日本政府鼓勵種茶,還從東北運送黃豆餅來台,免費提供茶農當肥料。除了請長工10人,採茶期還需60名採茶婦女,吃飯時場面壯觀。培育之優良茶苗,賣與三井會社(今苗栗三義裕隆公司附近)銷售全島,連續5年賣出茶苗500餘萬株,獲利不斐,以獲益購買水田10甲,山園40甲,光復前還有積蓄日弊約10萬元,奠定羅賴家族雄厚之經濟基礎,惜積蓄未做妥善規劃運用,又逢台弊貶值,損失不少。
三、大金山面地區日治時期有關茶業生產與茶農的報導
新竹州街庄要覽輯存(一)」記載:日治昭和二年(1925)大金山面地區(埔頂、金山面與柴梳山)粗製茶栽培面積、製茶戶數、年產量與產值。
栽培面積
(甲) 製茶戶數
(戶) 年產量
(斤) 產值
(圓)
埔頂 37.1 8 17265 6274
金山面 163.73 42 78919 28644
柴梳山 20.64 5 5117 1854
總計 227.97 56 104356 37877
1925年9月20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報導:
採茶競技褒賞授與新竹郡,去十八日,上午九時起,在新竹街埔頂金山面庄,開郡下採茶競技會,當日有古木知事、劉勸業課長、島田技歸郡宇佐美庶務課長、州大村技手、郡遠藤勸業主任等臨場,各處競技選手如下,即新埔十五名、湖口五名、關西六名、新竹街金山面埔頂兩處共五十名。…
從上述新竹州街庄要覽輯存(一)記載與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可知,大金山面茶葉栽培面積有200多甲。新竹郡在1925年的9月18日於金山面庄舉行採茶的競技比賽,此區共派出50幾名參賽,由此可證明金山面地區茶業在新竹郡地位的重要,而羅賴家族種植面積最廣,約金山面地區的四分之一,為該區茶業界之翹楚。茶葉的生產除了需要優良茶樹品種外,更需要熟練技術製茶,透過優良茶業的比賽機會,可以讓大家聚集在一起交流經驗。
1926年4月25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報導:
包種茶製造講習 新竹州下各郡で新竹州農會ては從來茶業獎勵の一として包種茶製造傳替並に技術發達のために補助費を出して包種茶製造講習會を開催して來たが本年は四月十四日から苗栗郡頭屋庄老田寮茶業組合にては講師王期南二十日から中壢郡楊梅庄紫業茶業組合にては講師王良樹、二十日から大溪郡龍潭庄、大和茶業組合にては講師張烏杏、十五日から新竹郡新竹街金山面茶業組合にては講師邱水包種茶製造傳習をなしてみる本傳習によって製造したる包種茶は總て台灣茶業共同販賣所に委託販賣をなし中央市場にて公正なる批評を受ることになってみると。
1931年1月5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報導:
竹市金山面茶業暴落,庄民生計困窮。新竹市金山面茶價,本年暴落,售茶不敷生產費,地方民生計,日區困窮,且觀將來茶價好價無望,故將舊裁地株,一概掘起,改種大莖蔗居多云。
從上述兩篇新聞報導證明,1925年4月15日新竹州農會為了促使茶產業發達,特地舉辦包種茶講習,請來講師講習並分析台灣茶葉的優缺點,4月14日是苗栗郡頭屋庄老田寮茶業組的講師王期南,15日是新竹郡新竹街金山面茶業組合的講師邱水,20日是中壢郡楊梅庄紫業茶業組合的講師王良樹及大溪郡龍潭庄大和茶業組合的講師張烏杏,透過這些講習後所生產的茶葉,交給台灣茶業共同販賣所在中央市場販賣,皆得到不錯的評價。1931年後茶價低落,地主改種甘蔗以獲取較高經濟利益,造成金山面地區茶業市場蕭條的主因。
四、羅賴明家族見證金山面茶葉變遷與榮獲各種獎狀殊榮
羅賴明任職臺灣茶共同販賣所協議會會員,協助指導台灣茶業發展,曾受日本政府表揚達3次之多。昭和二年(1927)往日本茶葉產地及相關都市考察,返台後改換剪枝技巧與施肥方法,茶葉品質提升,深獲茶葉界肯定。民國34年臺灣光復後,製茶工場改為金山茶莊,製造各種茶葉,年產乾茶10餘萬公斤,每逢製茶時節,各地茶農運交茶菁,人聲鼎沸,有如繁華市集。羅賴家族經營茶園與製茶獲獎無數,參與褒忠亭慶讚中元祭大豬比賽亦屢獲佳績,熱心公益不落人後,頗受地方人士佳評。
羅賴明家族的茶廠主要是製作紅茶銷售至智利,烏龍茶則以銷往美國為主。蘆溝橋事變,中日戰起,外銷貿易大受影響,尤其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美日宣戰,外銷生意幾乎停擺,適值承租「成昌株式會社」40年的租約到期,未再續租茶園﹐只耕作自家的25甲茶園。光復後,來自關西下橫坑羅永華(前科園里羅振光里長的父親)招募鄰居羅雲端、彭貴雄、田阿彬等人承租羅賴明家族原本開墾的茶園,茶菁仍交由羅賴明家族的茶廠製作。不料才兩年就遇到375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原本是羅賴明家族辛苦開墾四十年的茶園﹐卻由別人承領﹐這種滋味真是五味雜陳。
民國36年,興木與興財兩兄弟分家各自獨立。興木於民國44年擔任新竹市農會優良農事小組長,民國54年當選龍山里第八屆里長,民國55年膺選好人好事代表,接受市長表揚。其餘子孫在各地發展,都留下不錯的政績和名聲。
結語----金山面茶葉風華褪盡
金山面茶葉是日治新竹州與新竹縣時期種植面積最廣的產業,茶工廠雖一度面臨茶價低落,但大都支撐到科學園區於民國69年徵收金山面土地時才結束營業。隨著上茶寮、下茶寮與徐屋等客家聚落也被徵收為工業區、安遷戶社區,金山面地區茶葉種植因此走入歷史。
羅賴明家族擁有的25甲土地和製茶工廠,也在陸軍新兵第二訓練中心、交大光復校區、中山高速公路與科學園區等一連串的徵收後化為烏有。如今子孫都沒有從事茶葉的生產與買賣,政治的多變和政策的打擊使得百年來寶貴的培育茶苗與製茶技術,以及貿易經驗成為歷史的追憶。
撰稿:吳慶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