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館舍介紹

歷史沿革

       新竹少年刑務所是目前全臺保存最完整的監獄系統,包含刑務所、獄官宿舍、演武場都已被保留。演武場落成於昭和10年(1935年),是台灣少數現存日治時期監獄系統「刑務所演武場」的建築。珍貴且具歷史文化價值。其過去曾是司獄官進行武藝與體能訓練場所,二戰後改為監獄員工宿舍,新竹市政府於民國101年指定為市定古蹟,並爭取經費完成修復工作,拆除宿舍隔間、以檜木重新裝修,打造成多元藝文空間。
新竹市演武場
      依據《重修臺灣府志》其文記載:「淡水廳,在竹塹士林莊。乾隆7年(1742),陞任同知莊年建;大堂、二堂、內署、廂房以及大門、儀門、內署門悉具。監獄二所。」可知清領時期即有監獄的設置。日本治台後,明治29年(1896)日總督府於全臺各地規劃設置13所監獄,「新竹監獄署」即為其中之一。當時新竹監獄位於現今中央市場一帶,然而因獄內一棟監舍遭風雨損毀,新竹支廳長稟請新築,訂立新址於崙仔庄。大正11年(1922)全臺「監獄」名稱變更為「刑務所」;大正15年(1926)「新竹刑務所」改為「新竹少年刑務所」,成為臺灣第一所以少年為收容對象的監獄。明治28年(1895)臺灣納入日本的版圖,基於日本武德會素與警察系統關係密切,隨著日人治臺武德會亦被引入臺灣,由警務、獄政、軍方單位於全臺各地設置武道場,藉此培養軍警武藝以維持治安。當中即包括所屬監獄體系,昭和10年(1935)7月28日落成的「新竹少年刑務所演武場」。

建築特色

        建築特色為加強磚造的日式建築體,基座為磚束具防潮功能,建築外牆為洗石子面飾之磚造結構。室內地板採木造地坪。屋架建料以木構及加強鐵件為主。南、北側道場下方各置有一個半埋於土中的陶甕,兩甕開口均微微傾斜,一同對準演武場之中心,為增加道場內部聲音反射之重要裝置。值得一提的是,演武場修復過程中保存了許多原舊木料,門窗及地板都藏有驚喜,等待有心者前往探究發現。

室內策展介紹

    市定古蹟新竹少年刑務所演武場設有常設展及特展,策展主題如下:
    1.「演武•新生-新竹少年刑務所演武場古蹟修復展」為演武場內的常設展,呈現演武場的前世與今生、建築特色、空間場域、演武場與刑務所歷史建築群,以及建築修復歷程等,還能一窺道場下方的陶甕反射聲音裝置。
    2.「竹塹城散策三部曲」特展以「走動篇」作為首部曲,從貼近民眾生活的建築切入,以歷史時間軸做區分,將展覽設計為桌遊般場景,邀請民眾走動參觀。「走動」有兩層含意:第一,期待民眾在展場內走動,全觀地了解新竹市的歷史與建築脈絡;第二,希望民眾在城市中「走動」時,對於自身所處的環境中,能有更深的觀察與認識,讓生活與歷史產生對話,盼透過「竹塹城散策三部曲」,為民眾帶來更多發現。

瀏覽人次:2872 人 更新日期:11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