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類
希望之門
發布日期:109-07-13
發布單位:文化局 類別:陶類
發布單位:文化局 類別:陶類
詳細內容:
編號:9500017
名稱:希望之門
作者:黃寶琳
黃寶琳,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畢業,畢業後在《中國時報》擔任美術編輯工作,之後的一場車禍意外,讓他決定把握有限的生命,45歲時他離開報社,成為專職的藝術家。 原本創作水彩的他,因為陪小孩上課而開始接觸陶藝創作,陶瓷燒製過程中的不確性讓黃寶琳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開始創作不久後,很快的取得金陶獎比賽的佳作,爾後更陸續獲得各種獎項。他發展出一種「燻燒」的技法,這種技法是於作品半乾時第一次拋光,等待至幾乎乾燥時再抹上油,進行第二次拋光,入窯燒至攝氏1100度。作品取出後再加入樹皮、果皮及氧化金屬等,再度燒至攝氏600度,這樣創作出來的陶藝作品會出現如同潑墨山水般的釉色肌理。
這件〈希望之門〉的造型是以較寫實的男女的身軀呈現,兩具身體往後仰,相連形成一座拱門。釉色處理上,藝術家將燻燒的技法運用在身體曲線的轉折處,製造出豐富的肌理效果。藝術家以這個拱門的形象,象徵男女歷經無數的磨難,仍以無畏的勇氣將愛撐起的意涵。
名稱:希望之門
作者:黃寶琳
黃寶琳,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畢業,畢業後在《中國時報》擔任美術編輯工作,之後的一場車禍意外,讓他決定把握有限的生命,45歲時他離開報社,成為專職的藝術家。 原本創作水彩的他,因為陪小孩上課而開始接觸陶藝創作,陶瓷燒製過程中的不確性讓黃寶琳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開始創作不久後,很快的取得金陶獎比賽的佳作,爾後更陸續獲得各種獎項。他發展出一種「燻燒」的技法,這種技法是於作品半乾時第一次拋光,等待至幾乎乾燥時再抹上油,進行第二次拋光,入窯燒至攝氏1100度。作品取出後再加入樹皮、果皮及氧化金屬等,再度燒至攝氏600度,這樣創作出來的陶藝作品會出現如同潑墨山水般的釉色肌理。
這件〈希望之門〉的造型是以較寫實的男女的身軀呈現,兩具身體往後仰,相連形成一座拱門。釉色處理上,藝術家將燻燒的技法運用在身體曲線的轉折處,製造出豐富的肌理效果。藝術家以這個拱門的形象,象徵男女歷經無數的磨難,仍以無畏的勇氣將愛撐起的意涵。
相關圖片:
瀏覽人次:559 人
更新日期:109-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