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友善列印 張貼至「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張貼至「Plurk」【另開新視窗】   張貼至「Twitter」【另開新視窗】 字級:

活動訊息

[展覽][美術館]沐手爾爾
發布日期: 
113-06-05
類 別: 
美術館
發布單位: 
文化局
活動開始日期: 
113-06-18
活動截止日期: 
113-08-25
活動時間: 
09:00~17:00
活動地點: 
新竹市美術館
詳細內容: 
沐手爾爾
策展人/陳漢聲
「沐手」(臺語:bak-tshiú)意指沾手,衍生有參與、插手的意思。「沐手爾爾」一展試圖回到工具與材料去思考手與媒材、環境之間的關係,藝術家「沐手」的那一刻起,人便透過「手」浸沐在世界之中。本展從「手」出發,先暫時擺脫定義的困擾,在典藏品和私人收藏品之中,提出匠手、信手與見手的觀察與發問,並在官方典藏的分類外,找到與當代創作者對話的縫隙。
在現代性的藝術思維和制度成熟以前,文人詩書生活與工藝技術傳承場域中的「手」,是百工之外最趨於「創作」的「勞動」,新竹經歷清領時代與日本時代,因士大夫、文人和紳商的聚集和交流,讓新竹被連橫譽為「文酒之盛冠北台」,而重要的工藝諸如蓪草紙、玻璃、螺鈿逐漸發展且頗富盛名,隨時代演替,「文人」與「工藝」逐漸與新型態的藝文觀點、制度、社會型態相遇,戰後至今,因創作而「沐手」的藝術家,提供了什麼思辨途徑?
「手」常常是藝術家實踐思想的樞紐,是身體與環境對話的媒介,「手」作為與材料串接的工具,比文字更能與他者感受分享,是與世界產生連結的線頭,從「手」觀察正是本展的起心動念。藉由本次展出作品發現與提出,囊括了「匠手」、「信手」與「見手」;匠心與匠氣,截然不同卻皆來自匠手,媒材、技術與手的關係究竟如何被再現與指認?信手有著隨意、任憑、不假思索的意涵,而信筆在書畫創作中,信筆被認為是欲破之病,究竟「手」要如何在自然與自運之間被實踐?作者從手出發,究竟是完成自己?還是成為環境?當作品被完成,「手」究竟還在不在場?當作品離開作者,成為環境的一部分,觀者見手如見人?
本展除與藏品對話,更希望回到「作品」,從作品中,發現在閱讀藝術家生平之前、辨識風格流派之前、搜尋社會議題之前,那種屬於作品的凝視,唯有如此,再回看「藝術家的故事」時,才能更理解「手路」如何行走與轉向,當藝術家的創造性遊走在匠手、信手與見手等不同的狀態時,匠手是過程,強調實踐與精準,信手是情境,在意的是偶發與趣味,而見手則是在對話和參與中自我陌生化的視角。


 
瀏覽人次:1164 人    更新日期:113-06-05
災害警示資訊區
災害警示圖示
災害警示

災害警示資訊

災害警示資訊結束